金马车文旅 - 金马车文旅网 - 金马车文旅论坛
标题: 洛阳桥|"天下第一桥"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1-11-8 20:45
标题: 洛阳桥|"天下第一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洛阳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桥上现存亭2座,石将军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中亭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
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至嘉佑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桥基层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成功地采用了"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在全世界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建造大型石桥的基础工程,九百多年前就率先建成了一座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在全国堪称第一的海港大石桥,而且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泉州人民的骄傲。在泉州,"站着象东西塔,卧倒象洛阳桥"的俗话,代代相传,而且远播海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泉州因为最早在这里建设了如此宏伟的洛阳桥,创造了古代建造梁式石桥的成功经验,所以有宋一代,泉州桥梁建筑空前兴盛,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相继建成,因而得到了"泉州桥梁甲闽中"的美誉,文人墨客也写了大量诗文,传颂千秋,历久不衰。连京剧传统剧目,也以此作为题材,描述了当年建桥之艰巨,以及桥成之后"三百六十行过桥"的欢乐情景,感染了观众,使洛阳桥更加名闻天下。
建造特点
结构
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至今,我们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 ,窥探它当年的模样。 洛阳桥的建造,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它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都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起来的。它成了中国造桥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人们千古传诵的佳话。
欢迎光临 金马车文旅 - 金马车文旅网 - 金马车文旅论坛 (http://sjsdzd.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