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车文旅 - 金马车文旅网 - 金马车文旅论坛
标题:
七夕遥望牵牛织女星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3-3-7 14:26
标题:
七夕遥望牵牛织女星
又是七夕。这是一个适合绵绵细雨、遥望银河的日子。
“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因为一个古老的传说,两颗相距十万八千里的星星,从此染上了有滋有味的人间烟火,成为穿越时空里永恒的承诺。它无疑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同样传承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宇宙认识的朴素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起源于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
“
七夕
”
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有关织女星牵牛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
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载:七月,
“
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
”
,意指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织女星是现代星图中天琴座的主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与它相对的牵牛星,相当于现代星图中的天鹰座。这两颗星都很亮,它们分居银河两岸,织女在西,牵牛在东。
上古时期,每年初秋,也就是七月的时候,织女星正好升到了人们头顶的天空,因此,人们只要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到了头顶,就知道秋天到了,所以织女星实际上是秋天到来的标志。《汉书
·
律历志》载:
“
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
”
从星纪来说,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是
“
星回岁终
”
新旧交替的时节,因此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作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内容便由此而来。
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认为,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
事实上,古时的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
“
大魁天下士
”
,读书人把七夕叫
“
魁星节
”
,又称
“
晒书节
”
,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天文崇拜的痕迹。
乞巧是七夕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头顶的织女星正好和银河东岸的牛郎星隔河相望。牵牛织女遥相望的意象,就是这样来的,而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从这种意象中发展而来的。
其实,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原不浪漫。在秦初,七夕是作为一个婚嫁的禁忌日而存在的。
1975
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按其中的《日书》记载:
“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
(
娶
)
织女,不果,三弃
”
,说牵牛没有娶到织女,三次都没有成功。因此,在早期阶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是纯粹的悲剧。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介绍,七夕萌芽于春秋战国,成形于汉魏,兴盛于唐宋,明清成为一般性节日。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的是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
“
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做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绶。
”
又曰:
“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巧针与开襟楼,俱以习之。
”
为什么七夕的主要习俗是乞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宗迪指出,因为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女人要织布准备冬衣了。《诗经》中的《豳风
·
七月》说: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九月授衣,则必须七月织布,八月缝衣。因此七月是女人织布的时节,是女红开始的时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灵手巧。
五代人编辑的《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太宗与妃子每逢
“
七夕
”
都在宫中举行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阗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
人如潮涌、交通堵塞的景象充分证明乞巧节曾是古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乞巧是七夕节流传至今的重要习俗之一,咸丰年间固安谓之
“
丢花针
”
,民国年间文安谓之
“
投花针
”
。据说女人乞巧时,
“
以碗贮水,曝热日中,投绣花针于水面,谛视水底,针影成云雾花鸟之影者好;成剪刀牙齿之影者次之;如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
”
。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
“
泡巧
”
,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
爱情丰富了七夕的文化特征
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说过,七夕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如果说每个节庆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
“
情
”
字。
自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七夕节后,这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就成为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从时间禁忌到爱情悲剧,从浪漫神奇到忠贞不渝。爱情极大丰富和锻造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这从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可以一一窥见
——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
“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
“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
“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现代人十分倾向并且乐于把七夕当做歌颂爱情的节日,尽管有的学者不以为然,有的学者对于七夕节的商业化大力抨击,然而,绝大多数人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节日的存废兴替应该取决于民众的自然传承,古老的节日需要也应该在不违背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
七夕的主题经历了星辰祭祀、幸福乞求、人间竞巧等历史变化。
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
”
萧放说,
“
无论是七夕节还是爱情节,节俗的新扩展给传统的
‘
七夕节
’
注入了新的活力。
”
欢迎光临 金马车文旅 - 金马车文旅网 - 金马车文旅论坛 (http://sjsdzd.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