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甚至困境。部分区域、部分类别的发展依然存在着较低水平的徘徊,如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思维和创意实践不够大胆、科文融合和跨界协调往往停留在口号上;对文创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理解不够明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换代动力不足,整体发展存在着很大空间。
具体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实施粗放型、铺摊子式的发展模式,产业整体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市场的各类主体发展不均衡,许多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仍然难以做大做强,更高形态的文化消费模式尚未建立,文化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不够充分,资源依赖现象较为普遍,产业发展避难就易,陈陈相因。我国文化产业急需问诊把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创意产业乃至创意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换代?笔者认为, 必须在八大方面下功夫,实现一个目标。
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我国文化产业大多从传统体制中的事业单位转换而来,其领导干部也多从文化单位调派,对于现代企业制度、规则了解不多。特别是一些企业(包括大型文化上市公司)领导对于文化创意企业管理和运行的经验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未建立起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因此,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合格的文化企业家,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发挥独立董事作用,重大事项召开股东大会议决,按时向股东报告企业生产、流通、销售状况等,并逐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我国很多文化企业由于从事业单位转型而来,市场化程度较低,处于前市场化或初级市场化的阶段。一些文化企业是政府建立的附属企业,在项目竞争和政府购买上具有非市场的优先地位。因此,在文化企业决策和运行中,如何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文化产业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逐步构建起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和市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市场主体。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就要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哪些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都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但过去我们对一部分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关注不够,支持不力。因此,坚定不移地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进一步确立它们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举措。 随着高科技与文旅产业的高度融合,5G背景下的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均创造出一批令人惊异的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组合和新业态,构建起一个跨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从超高清4K、8K电视新荧屏,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从国际国内漫天快闪的“小视频”,到3.0、4.0 版的沉浸式“清明上河图”或“3D立体圆明园”网络在线,科技创造了新文化新文明,文化赋能文化产业新时代。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娱乐、休闲以及艺术、美学需求迅速生长。“90后”“00后”消费群体逐渐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主群体,如何加强调查和引导,关注文化消费模式的新变化,努力培育体验式、互动式、服务型的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必须攻坚解决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集中表现在千千万万的创意创造的文化设计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内容创新上。目前文化产业的困境在于缺乏具有全球震撼力和意义深远的中国精品、中国品牌以及中国文化形象。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就是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全面创造新的产品系列和文化服务系列。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多年前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的文化产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变得更加艰巨和复杂。如何解决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理论和实践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下去, 创造文化体制机制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是全球性、世界性的。如何进入全球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指引下,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逐步掌握全球文化的话语权,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一个目标: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声明: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10月26日第003版 我们非常尊重创作者的辛苦付出,在此只是转载分享,并无商业意图,若有侵权立删!
|